在渝中區自力巷一帶,隱藏著一幢中西合璧的小洋樓。在一片青瓦木牆的普通老舊平房中間,顯得與眾不同。
  但這幢小洋樓的主人是誰,卻有些撲朔迷離。
  市規劃局、市文物局、市城鄉建委聯合成立的重慶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及鄉土建築調查工作辦公室,與重慶晨報聯合徵集重慶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及鄉土建築,作為重慶市第二批優秀近現代建築的備選名錄。重慶晨報記者持續追蹤線索,渝中區自力巷道冠井的幾幢漂亮老建築,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洋樓藏身深巷奢華不再
  高樓林立的解放碑,熙熙攘攘,可能很少有人註意到,旁邊的一片老舊住宅區內,隱藏著幾幢小洋樓。
  從下半城到解放碑,印著繁華遷徒的足跡。民國時期,新華路、自力巷一帶商賈雲集,在這裡修建公館、宅院。
  93歲的楊鐘岫被人稱作老重慶“活地圖”。楊鐘岫說,自力巷原來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拐角處有土地廟,供奉著好幾個土地神,因此被叫做“總土地”。後來也曾名為至誠巷,抗戰前夕,這裡改名叫自力巷,一直沿用到現在。
  而道冠井的地名來歷,也有一個故事。相傳清末,有一個道人來此處水井取水,道冠落入井中,由此得名。
  穿過青石板的深巷,就能看到這些小洋樓。曾經的繁華已不在,洋樓蛻去奢華與輝煌,只有殘破的木窗、蛛網般的電線,和周圍零亂的瓦礫。
  小樓曾經住著很多戶居民,因為這一帶即將開發,現在已人去樓空。
  可見石槽門和精美石雕
  在這些洋樓中,自力巷23號就是其中之一。
  周圍還沒來得及搬走的老居民,稱這幢洋樓為“自力巷公館”。這幢建築,中西合璧,歇山式屋頂,共有4層。整座洋樓是磚石建成,有高大的石槽門,上面有匾額框,但題字早已不知去向。
  正面的柱廊和弧形窗框,讓這座堅固的石頭建築顯出柔和之美。底層的弧形窗框中間,有精美的石刻雕花。每層樓都有寬闊的內廊道,給主人留出了足夠的活動空間。
  在破舊的老房子間,這幢洋樓顯得高大雄偉;而與解放碑的高樓相比,它的存在又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自力巷道冠井內建的公館、洋樓,很多都用了高大的石槽門,這讓人想起了老上海民居的“石庫門”。這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
  歷史文化學者、鄉土建築研究專家、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何智亞說,重慶很多民居大院大量使用了石槽門,這是山城建築特色之一,與老上海“石庫門”並無特殊的聯繫。
  縱深>
  自力巷道冠井多深宅大院
  這一帶曾是富人區
  走在渝中區自力巷道冠井,雖然現在被老舊房屋、碎石瓦礫包圍,但幾幢仍然矗立的公館、洋樓,仍能看到當年的繁華。但這裡正在進行開發,以後,老巷子可能會消失。
  何智亞說,從下半城發展到上半城,新華路、自力巷、道冠井等地帶,成了炙手可熱的黃金地段,因為地勢平坦,很多豪商巨賈陸續在這裡建房,有不少深宅大院、公館洋樓,是有名的富人區。而且,這裡還發生過很多歷史事件。
  外觀頗具特色的,除了自力巷23號,還有道冠井9號、3號等。
  現在保存較為完好的大院,道冠井9號是其中之一,據說是紙張商人的宅院,但其他歷史已無從可考。大院朝門用水磨石裝飾,走進大門,能看到一個上百平方米的院壩,周圍合著幾幢民國時期修建的單體小樓,門牌上編著1-5幢。院壩里,幾株大黃葛樹枝葉繁茂,夏天可以給居民帶來陰涼。
  83歲的居民陳家玉說:“以前開居民院壩會的時候,都搬著板凳來道冠井9號的院壩,冬天吹不進風,夏天也涼快。”除了居民所說的輪胎大王、紙張商人、百貨大王等,很多有錢人都在這裡建過房子。
  道冠井9號現存的5幢建築,均為一樓一底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築窗式各異,有拱形窗、也有方形窗,部分建築還有燕泥牆和羅馬柱。
  南北向建築為兩層,磚木結構,其中正對入口主體建築帶閣樓和外廊,磚牆磚柱,豎條窗,坡屋頂。東西向兩棟建築為兩層西式洋房,磚石結構,略帶地中海風格,石質拱窗和檐口有精美的雕花。
  門牌上標著2幢的小樓最有特色,牆面上開有西式拱形門、拱形窗,牆頂做有優美的弧形線條和圖紋。雖然如今已經破敗,但還能想象當年的景象。
  求證>
  洋樓主人到底何許人也?
  自力巷23號是當年大戶人家修建的,隨著歲月的流逝,知情人越來越少,主人的身份也成了謎團。
  渝中區文管所人士表示,這幢洋樓主人有待進一步考證,但不管誰是這幢洋樓的主人,至少記錄下了一段時期的歷史。而且,建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研究中國近現代建築有著重要意義。
  猜測1 “凌湯圓”所建
  何智亞說,在寫作《重慶老城》之時,曾到過自力巷公館,也查證了一些資料,他查證後認為是民國時期著名人物“凌湯圓”所建。
  《凌湯圓》是一部大家熟知的電視劇名字,原型是一個傳奇人物。“凌湯圓”也叫林湯圓,他的真名本身就是一個傳說,有人說叫凌洪明,也有資料記載叫林名合或林銘合。
  童年時“凌湯圓”在四川隆昌鄉下生活,看見有人燒牛糞煤,自己也搗鼓起來,用牛糞和細煤面做成餅狀,再用太陽曬乾當燃料。但受到父親呵斥,逃出家門到雙鳳驛一家湯圓店乾雜活。他用這種牛糞煤當燃料煮湯圓,不僅節約了成本,還讓湯圓有一種清香,再加上他勤快靈巧,湯圓店生意逐漸火爆。
  12歲時離開雙鳳驛到重慶謀生。先在重慶街頭賣擔擔湯圓,慢慢出名後開了大鋪面。靠著多年打拼,在鄒容路開了“恆利鑫”、“恆利生”百貨公司,成了有名的豪商巨賈,還在重慶興建了樓宇。
  在重慶的文史資料《重慶名人故居》一書里,重慶晨報記者也找到相同答案,認為自力巷23號主人是“凌湯圓”。
  但是,據93歲的楊鐘岫回憶,抗戰勝利後,“凌湯圓”確實曾在附近的民國路(現“五一路”)興建大樓。當年應是1946年,即將竣工時卻發生整體垮塌,死傷多人、損失慘重,讓其一蹶不振。為何“凌湯圓”還有一處宅院會出現在自力巷?這座宅院是否真是“凌湯圓”所建?他覺得不好說。
  猜測2 “哈兒師長”舊居
  自力巷23號為“凌湯圓”所建,是目前流傳得最廣的一個版本。但在渝中區文管所,晨報記者又得到了另一個答案,認為是“哈兒師長”範紹增舊居。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渝中區曾經把轄區內發現的文物建築、歷史建築,梳理起來編撰了一本《母城記憶》,自力巷這幢洋樓被列入其中。
  範紹增的綽號叫“範哈兒”,《傻兒師長》就是以他為原型拍攝的電視連續劇。用重慶話說,“傻兒師長”就是“哈兒師長”。
  範紹增是四川省大竹縣清河鄉人,年輕時聚眾為伍,被推為這一帶的“袍哥”首領。1918年,被收編成為川軍將領。抗戰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11兵團副司令、第10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88軍軍長等職。抗戰期間與民主進步人士接觸,接受了一些進步思想,1949年春回到重慶,新中國成立後還先後在中南軍區、河南等地任職。
  渝中區文管所人士介紹,普查時經過多方走訪後得知,“哈兒師長”範紹增曾在這幢洋樓住過,是他的一處舊居。
  但記者在查閱資料後得知,範紹增在主城區的確有一處舊居,但不在解放碑而在沙坪壩山洞,建於1938年,被稱為範紹增公館。並無介紹範紹增在解放碑附近的自力巷還有一處舊居。這個版本也變得很難考證。
  猜測3 “輪胎大王”老宅
  在自力巷、道冠井,民間還流傳著一個版本:這幢洋樓是一位經營輪胎的商人所建。雖然輪胎商人的名字很難查證,但這在當地居民中間卻是知曉度最高的。
  83歲的陳家玉,是渝中區的老居民,原來住在江家巷。1952年,從江家巷搬到了自力巷,在這裡已經住了62年。
  “我們都喊這幢樓的主人是‘輪胎大王’,喊了好多年了。”陳家玉回憶,“才搬來自力巷時,看上去這幢房子好漂亮,大家都羡慕。就聽人說,是輪胎大王修建的,但也沒問名字。”
  陳家玉說,重慶棉麻站修宿舍時,周圍拆了一些房子,但保留下了這幢樓,自己的還建房也在旁邊的宿舍里,一直住到現在。
  周圍的居民路過這裡,如果你問這是誰的房子,都會回答“輪胎大王”。但也有個別的提及凌湯圓,要再追問,也說只是道聽途說,沒有更深的瞭解。
  “老去的老去,離世的離世,知道往事的人還有多少呢?”陳家玉是這裡年齡較大的老人,但都不太說得清。
  重慶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及鄉土建築調查工作辦公室前期梳理備選名單的時候,自力巷23號也在備選之列,只是用了外面的門牌道冠井10號,介紹中有這樣的一句描述:“建於開埠時期,為經營輪胎的商人住宅。”重慶晨報記者 蔣艷 實習生 蒲澤熙  (原標題:四層小洋樓藏身自力巷,主人成謎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wmoxkeo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